中文|ENGLISH

[个人成长]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护城河壁垒?

供稿部门:

【那时候只是对所有事情都带着批判的眼光】


伊凡说 ,年轻的时候,对自己反对什么、不想要什么更敏感,对自己想建立什么不是特别在乎。「有想法也敢冲」,她喜欢自己这样的个性,用她身边人的评价,身上「有股劲」。


— 缘起 


史伊凡告诉我,她从事建筑设计的初心由梦而来。


这样的梦第一次出现在快高考的前几个月里,梦里她站在废墟中,后面有一堆推土机,自己站在推土机的前方有股指点江山的感觉,醒来后她根本也没把梦当回事,估计是备考太紧张的原因。但后来高考志愿填报时报考了建筑设计相关的专业,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原因。


第二次出现类似的梦是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,她跟着导师在做一个国外项目,项目很逼人,伊凡很困惑。无数次的一次深夜加班中她睡着了,第二天早晨醒来还没开眼,脑中就隐约有了想法。于是她带着这个想法召集了几位同学在1个月内把作品呈现了出来,后来这个项目居然拿了下来。


这一设计令导师惊讶,伊凡则不停问自己:为什么会做这个梦?为什么梦里的想法会这样?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能量带领同学们把这个作品做出来?


她开始知道,自己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特质。


“你觉得哪里不一样呢?”我好奇地问她。


“面对毕业设计,我没觉得我一定要让我的作品非常优秀,我更在意的是我内在真实的表达。这件事让我觉得我和他们是不一样的。”


“我的激情体现在思考探索解决处理问题的时候,也包括想方案创作的时候。只要用到脑子的时候,我就很能集中精神。一想到我要做出很棒的东西,或者完成一项事情的时候,我就很有动力。我喜欢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,也很喜欢激励别人和我一起做成事。”


在咨询中,我发现史伊凡的视野和想法都很奇特,特别爱动脑。数学、音律、沟通能力从小就是同龄人中数一数二的,善于分析事物寻找逻辑判断解决,也善于积极沟通主动解决难题,用她身边人的评价,身上「有股劲」。


”你觉得这股劲是什么?”我问道。


“那时候我就在想,有没有另一种可能,创建自己的公司或像艺术家、科学家那类人,能与全世界的人交流学术,做研究和实践,同时也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,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,有价值的生活着。”


— 现实 


如今30+的史伊凡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建筑设计师,她所在的公司规模很大,核心竞争力为高端住宅产品的设计。


这些年她能明显感觉到她的心态也随之改变。不停轮轴转的工作让她少了对自己的思考和探索,她总在做一些「让别人满意」的事情,却遗忘掉了自己想做什么。尽管她从没放弃寻找机会,想要对中国建筑和中国家庭产生影响。


“当我开始变得圆滑,会不会哪一天,这股劲就不见了?其实我自己对于目前的工作不太满意,主要由于工作内容过于重复,缺乏想象挑战性。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公司于我而言发展空间尤为局限,追求目标也大相径庭,比较难达成共识,同时公司看重的能力亦非我所重视的。”


她有一些担忧。


作为部门主管,史伊凡这些年也带了很多重点高校的毕业生,她觉得这些孩子毋庸置疑的聪明,却不太自我。他们学得很快,做得很好,「甚至有种把最讨厌的东西都能学好的能力,很可怕的能力」。史伊凡说,但,这并不是她理想中好的建筑师和艺术家该有的状态。


「好的建筑师一定是自我的,即便环境让他去往另一条路,他也不愿意。」


“我认为自己的能力优势在于不管是执行具体的事务,还是推理判断事情的各项信息,亦或者解决处理很多突发状况,接收信息沟通合作,还有创新钻研,学习新技能都能有所成绩。但是劣势在于现在的工作不需要我这些能力,不能让我发挥所长。”


史伊凡形容她和现在公司的关系,就像待在一个她特别不舒服的空间里,未必自觉,她总想用身上的那股劲去抵抗它。


通过几次的咨询,我眼中的史伊凡是一个更热爱生活,热衷探索,敢于尝鲜的人,有着更广的社交面,和更开阔的视野,这让她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想法和创造力。


”我其实非常不愿意去遵循更快、更强的现代主义城市发展观。可能是解脱,可能是和谐,反正有一种很佛系的东西。我觉得自己格格不入,越来越不愿融合在其中,但似乎又无力挣脱。”


「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焦虑,而是整个时代对于身份的焦虑。每天都在问,自己是谁?我要做的事和这几千年的文化有什么关系?」


— 改变 


“现在的生活中,『家』的概念是很弱的。城市与城市之间,建筑与建筑之间,更多是一种相似。”史伊凡说。


当周围所有的建筑都表现出了一种目中无人的姿态,她必须用一种更加强烈的、激进批判的自我去抵抗。但人是复杂的,她需要在对抗中找到自我,也要在连接中找到有所属的快乐,我知道这是史伊凡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。


她希望寻找到新的可能,比如:设计的一个作品,是真正有可能改变老百姓生活方式的。她渴望在设计中脱离大而无当的元素,创造一个贴近人、环境与自然的城市空间;比如,她一直在心里揣着的那个创业梦。


“虽然有这样的想法,但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。”史伊凡如实说道。


“其实创业不是等你所有事情都准备好了才开始的。”我告诉史伊凡。


完美主义是完成主义的敌人,而是要60分就开干,等你什么都准备好了,机会也基本和你没什么关系了。


你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护城河壁垒,所谓的护城河壁垒就是摊开了给谁看,谁也学不会。


在这条路上,你身上的能力永远是需要进化的,遇见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,它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。这时,创业的发心就非常重要,团队是慢慢发展的,各种能力的人会随着遇见的问题不断加入。


就像史伊凡的创业发心是为社会做些实事,那么遇见任何困难,都会有能力坚持着走下去。


其次,你要验证你的创业想法,你的品牌之下的产品是不是真的满足了社会需求,解决了消费者痛点。


我遇见很多人提问:依您之见,这件事成不成?有没有什么风险?能不能做?好不好做?赚不赚钱?有没有机会?有没有什么问题?


其实真正有效的价值验证方式,非常简单,简单到只有一个字:“做”。


消费者愿意买单,你的品牌产品逻辑,才能够立的起来。消费者不买单,你的品牌就立不起来。


— 行动 


接下来的咨询中,我带着史伊凡通过层层梳理帮她梳理了职业发展目标、改变路径以及接下来的行动方案。


未来3-5年内,史伊凡希望先打造自我价值,在创意创作上有一定影响力,成为整个公司的创作团队核心。接下来成为高级项目经理,兼具创意和项目管理能力的负责人,为未来创业夯实好基础。


一个月后,史伊凡发来了目标行动计划:


1、跳槽至与之定位和价值观匹配的平台工作,努力提高个人专业和职场能力,实现3-5年路径,还可利用业余时间做些合理投资;


2、改善个人状态,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、健身习惯,培养一项兴趣爱好,以此修养身心,抽出时间提升个人内在,实现路径,慢慢调整作息,合理规划每日时间,做好时间规划,保证每周有充分的个人时间;


3、有意识寻找创业合伙人,实现路径,开阔社交圈,多结识不同圈子的同行和投资人,寻找最佳资源;提高社交能力,建立满意的人脉圈,既能谈天说地,把酒言欢,又能共谋大业,齐头并进,建立更多正向人脉资源,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以及广泛扩展交友圈;


4、积累创业资金,找寻合伙人和投资人,做出有价值的商业投资策划,找平台公募或者私募;


5、规划时间系统学习风水\国学知识,和行业动态,逐步建立个人研究体系、实验成果和设计作品,然后建立自媒体直播等个人平台,创建与公众交流探讨分享的机会。


看到史伊凡有如此清晰的行动路径和计划,我就知道她接下来有的忙了。


最后的话


史伊凡常和我谈起我们都很欣赏的建筑师安藤忠雄。


这位被冠以“清水混凝土诗人”美誉的日本建筑大师,通过自学成才,在过去50年间,设计了近200项国际知名建筑,荣获包括“普利兹克奖”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建筑大奖。在史伊凡看来,安藤忠雄是绝对的艺术家,如此罕见,如此坚持着自我。


前些年,Vin去日本看过他大部分的代表作品。17年我在北海道又特地绕道去看头大佛,那年虽已是4月,但北海道依然下着大雪,当我踏着积雪穿过38米长的混凝土构筑的廊道,先看到佛像的脚,然后才看到被天光所笼罩的佛像全貌时,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心。


如今80岁的安藤忠雄,还跟刚出道时一样,携带着拼尽一切的勇气。他在审美与智性上兼具敏锐感受,他的建筑激励人心。


在他的作品中,你可以看到他有着坚韧的内心视野,从不追随当下流行的运动、学派或风格,他会以形式和结构打造出与生命产生联动的建筑。他所有的杰作,都是靠他的才华,他的观念,他天才的想象和个人带给世界的东西。


“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像他一样的建筑设计师”史伊凡发自内心由衷的说道。


“人生往往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如意,但即使碰到困难,也要想办法找到能替代的办法去处理这件事情,只要不放弃就能实现目标。”——安藤忠雄


送给伊凡,也送给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。




转自网络  无关立场

如涉版权  联系删除